close
電影「赤壁」裡諸葛亮那句「略懂」,據說已成為流行語。

「略懂」台詞,頗有逗趣喜感。但若要個內行話,「略懂」其實正是諸葛亮的標籤。若說「頗懂」,就扭曲了諸葛亮的風格。 

史書寫,諸葛亮讀書「觀其大略」。這個「觀其大略」不會只用在閱讀方面而已,這應該是一種學習態度,就是講求實用,要求融會貫通,大略而精要,全方位而大開大闔的學習態度。 

因為多元學習,所以樣樣多少懂一些。這就是「略懂」。 

講到這裡,就得說一下諸葛亮的閱讀。畢竟是諸葛孔明最主要的知識來源,也是智謀的發想源頭。我很喜歡以前我寫過的一篇文章,<諸葛亮的實用閱讀主義>,收錄在我很滿意的《臥虎藏龍三國智》一書。全文重刊如下:

諸葛亮的實用閱讀主義/羅吉甫


  「將帥必須將知識化為能力。」克勞塞維茲在《戰爭論》說。

  克勞塞維茲說得很明白,自古以來,卓越的將帥通常不會出自除了博學多聞之外一無所長的將官。克氏並非反對知識,並非主張軍人要像被秀才遇到、有理說不清的兵,而是說,將帥另有一套知識系統,不同於學者窮經皓首,鑽研考證,不同於專家夸夸其談,天馬行空。戰爭必要的知識單純而廣泛,貴在實用。

  不只將帥,各行各業都一樣。純粹的閱讀樂趣之外,如果我們要賦予閱讀某種功能,把知識實用化,便需要閱讀策略。即學不一定即用,學以致用,從學到用有一段轉化的過程,轉不過來,我們叫這種現象為「紙上談兵」。

  諸葛亮便是閱讀實用主義的典型。 

●觀其大略 

  《三國志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說,諸葛亮讀書「觀其大略」,不像包括徐庶在內的幾位同學「務於精熟」。

  何謂觀其大略,史書沒講,《三國演義》倒作了很好的註解。第四十三回寫曹操奪占荊州,諸葛亮臨危受命,說服孫權,聯手抗曹。東吳群臣和諸葛亮展開舌戰,其中有嚴畯者,抨擊諸葛亮強詞奪理,並質問諸葛亮「治何經典?」諸葛亮回答得漂亮:「尋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,何能興邦立事?」

  諸葛亮並舉伊尹、姜子牙、張良、陳平、鄧禹、耿弇等開國謀臣為例,說他們「皆有匡扶宇宙之才,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。豈亦效書生,區區於筆硯之間,數黑論黃,舞文弄墨而已乎?」

  一席話說得嚴畯無言以對。

  又有一人名叫程德樞,譏刺諸葛亮好說大話,未必有真才實學,會被儒者看笑話。諸葛亮反駁說,儒有「君子之儒」和「小人之儒」兩種。君子之儒忠君愛國,守正道,棄邪惡,不像小人之儒,只懂詞章的雕蟲小技,吟詩作賦,皓首窮經,「筆下雖有千言,胸中實無一策。」

  《演義》所敘,雖屬虛構,但合情合理,用來說明諸葛亮的治學態度和讀書方法,再適合不過了。由此可見,諸葛亮讀書略觀大意,不是囫圇吞棗,不是一知半解,相反的,是為了融會貫通,是為了讓為學如金字塔,要能廣大要能高。他不咬文嚼字,不鑽牛角尖。尋章摘句、舞文弄墨的行徑,他不但不欽羨,反而斥為小人之儒,更不用說穿鑿附會、食古不化的腐儒了。 

●識時務的俊傑 

  既然讀書用來救世濟時、建立功業,便應採取不流俗的閱讀策略。諸葛亮博覽群書,廣擷眾說,不拘泥於一家之言,不局限於一家之書。他受儒家影響很深,卻不獨尊儒術,他也頗受道家、墨家、兵家、法家薰陶,尤以法家為最。他曾手抄《申子》《韓非子》《管子》《六韜》給劉禪,前三本書是法家著作,後者是兵家典籍。讀書之廣,難怪被司馬徽譽為「識時務」的「俊傑」,不像一般知識份子,只是「儒生俗士」。

  以兵法經營觀點聞名的日本學者大橋武夫,斬截的說:「瑣碎的知識對培育將帥有害無益。」諸葛亮「略觀大意+博覽群書+融會貫通」的閱讀策略,能給現代人不少啟示吧?
在官場,要會做人,也要會做事。李鴻章既敢於做事,又精於自保,因而能在清末官場屹立40年,不被鬥垮,最後全身而退。~ 

 .天下最容易的事,便是做官

 

清朝大臣李鴻章說過一段名言:「天下最容易的事,便是做官,倘使這人連官都不會做,那就太不中用了。」

 

這段話和我們的經驗法則悖反。

 

官場風波多,要會做事又要會做人。食少事煩忙碌之餘,還得防著勾心鬥角、爾虞我詐,每每讓人生起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之嘆。多少眉眉角角,不是凡人可以應付得來。怎麼李鴻章把當官說得這般輕易呢?

 

讓我們想像一下,官場得意,需具備什麼條件?決不是全力以赴,公私分明,是非分明,不妥協,不循私,那是聖賢的作法。太有原則,只會丟官,然後長嘆一聲好官難為。

 

官位要穩,多數人會認為,具備的是圓滑、摸魚打混、沒原則等負面元素。然而套在李鴻章身上卻又不對。此人工作打拚,恃才傲物,脾氣壞,原則清楚,所做的外交談判工作又備受爭議,在國人皆曰可殺和國家重鎮能臣的兩極化形象之間遊走,這需要相當本事。

 

.公司不能沒有你

 

是的,當官第一要有本事。若無能耐,無基本功,官場文化再懂也沒用。本事最好大到公司不能沒有你。

 

李鴻章就有這本領。說我喪權辱國,割地賠款,那去開戰啊!沒人敢打仗,只好談和,要談判又沒人肯冒著被罵臭名去做,也沒人有這本領去和老外周旋,到頭來還是只有李鴻章。

 

朝廷不能沒有李鴻章,同樣李鴻章不能沒有朝廷。他愛做官。他的老師曾國藩在評兩位門生俞樾和李鴻章時,一針見血:「俞蔭甫(俞樾)拚命著書,少荃(李鴻章)拚命做官。」李鴻章打死不退,忍受屈辱不辭職,即使很多老手要玩的以退為進手法,他連試都不試。萬一假戲真做,辭呈批准,那怎麼得了?

 

.痞子腔

 

李鴻章忍辱負重的功夫一流,和講氣節、重清譽的老師曾國藩完全不同。李鴻章在接手曾國藩處理一件涉外案子時,曾國藩問:「你要如何與洋人交涉?」李鴻章答:「與洋人交涉,我只同他打痞子腔。」曾國藩又問:「痞子腔怎麼打法,你倒打給我瞧瞧。」李鴻章改口說是信口胡說,望老師指教。曾國藩送的法寶是個「誠」字,說只要以誠相待,洋人也會被感動。李鴻章聽在耳裡,不知有何想法?

 

痞子腔就是油腔滑調的意思。李鴻章不光是靠一張嘴,他的行事風格,尤其外交手腕,更是靈活多變,拚命和外國人胡攪蠻纏,沒有太多道德包袱。李鴻章是道地的痞子英雄。

 

有人把李鴻章耍無賴的手法稱為「痞子手段」。李鴻章出道之初,耍過狠招。他率軍攻擊太平天國軍隊駐守的蘇州城。在同盟的西洋部隊將領戈登掛保證之下,策動太平軍窩裡反。不料李鴻章說降將太多,若不殺首腦,降敵會上下串連,於是出爾反爾,殺害了八名降將,犯下兵家大忌。作保的戈登氣得提槍要找李鴻章算賬,李鴻章躲了起來。戈登找不到李鴻章,撂下狠話,要嘛李鴻章主動辭職,否則率洋人部隊(常勝軍),把攻克的土地還給太平天國。事情鬧了好一陣子才收場。

 

雖說靈活多變,李鴻章是有原則的人。他主和,不主戰,但不是因為愛好和平,他狠起來相當狠,殺得凶。他主和,是因為打不過人家,寧願被罵窩囊、賣國,也要以和談、割讓的屈辱,換取短暫的太平歲月。

 

.能做事又能自保的本領

 

從一生官場表現來看,當官最容易這種大話,李鴻章是有資格講的。他主張推動洋務,不拘傳統,惹惱了朝廷清議派,卻又不是康有為、梁啟超的維新派。他倨傲不恭,鋒芒畢露,一票人都被他得罪了。但他全力擁護慈禧太后,對於王公貴族,該籠絡的也不會少。而且他運氣真好,有生之年太后一直掌權,未交棒給光緒皇帝。他官場凡四十年,不被鬥垮,沒有官司纏身,起起伏伏卻不曾倒下,更能全身而退。憑什麼?憑本領,憑著能做事又能自保的本領。

 

學者雷頤在所撰《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》一書,總結官場版的李鴻章模式:「當官既要做事,又要自保。敢於做事而疏於自保,下場往往很慘;精於自保而不做事,只是滑頭和飯桶。而李鴻章則是既敢於做事、開創新事業,又精於自保,善於經營自己的勢力,維護自己的利益。」

 

 

呼應本文一開始說的,在官場,要會做人,也要會做事。摸魚打混不是職場生存之道,夙夜匪懈也不是官位保證。這裡頭太多學問。

 

2010/3/21(就業情報雜誌20104月號)

 
~在這個「抄小路、走捷徑」的社會,人們變得浮華、急切、沒有耐性,追求快速致富,快速成名,快速完工,快速回收。結果就像暴發戶一樣,樓起樓榻,撐不了多久。~

麥爾坎.葛拉威爾寫了一本書,名叫《異數》(Outliers:The Story of Success),反應熱烈,他說,要成為專業的頂尖人才,要有一萬個小時的錘鍊。就像「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不論是演奏、運動、寫作、廚藝、雜耍等等,任何技能、技術和本領,都是千錘百鍊,努力+努力+努力+n個努力而來的,光是天才,不足以讓一個人登上成就頂端,天賦才分之外,還要靠努力以及實踐的經驗。這是大師成為大師的祕密,是超凡與平凡、A咖與B咖的分界線。


《就業情報》20096月號便以這個法則為主題,稱這一萬小時為「成功的神秘數字」。並且以十位在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人為個案,針對他們的家世背景、天份、機運和長期努力等四元素來評比,歸納出結論:長期努力超過一小時的練習、準備,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關鍵。

用功,堅持,花費比別人數倍的心力,一直是古往今來勵志教材常見的主題。取材自中國古人古事的書,便常出現「囊螢映雪」、「鑿壁借光」、「懸梁刺骨」等故事。

 

「囊螢映雪」包括兩件事。「囊螢」說的是晉朝車胤,從小勤奮用功,博覽群書,卻苦於家裡貧窮,沒錢買油燈。為了晚上開夜車讀書,他在夏夜捉來幾十隻螢火蟲,放進紗質布袋,用螢光照明,代替燈光,日夜苦讀,成為知名學者。

 

「映雪」是孫康的事。他自幼聰敏好學,也是貧窮男,一樣沒有油燈,某晚發現大雪之夜,雪把窗口映亮了。便捧起書本,到門外,利用積雪映照出來的微弱光線閱讀。

 

「鑿壁借光」說的是西漢匡衡,家窮,晚上沒燈,而鄰居比他有錢,家有燭光,但他不便去借,就在牆壁上鑿小洞,借光。

 

「懸梁刺股」也包含兩個典故。漢朝人孫敬,好學不倦,當他睏了累了,就用繩子繫住頭髮,另一頭繩子拴在梁上,如果打瞌睡,頭一點,就會被繩子拉醒。而戰國時期蘇秦,想打瞌睡,就拿錐子扎大腿,讓自己清醒。

 

這類讀書的故事,流傳下來,不知鼓舞了多少人。

 

人要奮發,不一定年少時,若錯過了黃金 時期,成年後急起直追,為時不晚。三國時代,吳國將領呂蒙,沒念什麼書,國君孫權勉勵他,如今執掌軍權,應該追求學識。呂蒙說他軍務繁忙,哪來時間讀書 啊?孫權就以自己,以及漢光武帝劉秀、曹操為例子,即使戎馬倥傯,仍然手不釋卷。要說忙,誰不忙呢?於是呂蒙用功讀書。同事魯肅本來瞧不起他,有一天聽他 分析談論之後,訝異的說:「你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見識淺薄的阿蒙了。」呂蒙說:「士別三日,便應該刮目相看啊。」

 

埋頭奮發,不一定指讀書,文的如此,武 的也是。祖逖、劉琨是東晉名將,他們發跡前就意氣相投,決心報國。兩人夜間同睡一張床,時常談到半夜。有一晚,聽到野雞啼叫,祖逖說:「據說半夜聽見雞鳴 不吉利,我不認為這樣,我覺得這是在催促我們起床練劍啊。」於是他們每天清晨,聽到雞叫,就起床練劍,成為允文允武的全才。這段故事,化為成語「聞雞起 舞」,經常用來鼓舞大家及時奮發。

 

這些故事或許老掉牙了,或許年輕一代不太熟悉,但都在敘說一種願景,宣揚這個信念:「只要肯努力,一定會成功。」也許有人質疑,努力不一定成功啊。然而成功無僥倖,不努力,一定不會成功。

 

成功無僥倖,也沒有捷徑。這話說來,有人嫌煩。在這十倍數時代,樣樣求快速、便捷、技巧,哪要基本功?一部可以上網的電腦就可搞定了。

 

說現代的社會,是個「抄小路、走捷徑」的社會,一點也不為過。現代人的價值觀和心態變了,變得浮華、急切、沒有耐性。一步一腳印?太累了,也太笨了,最好是一飛沖天,快速致富,快速成名,快速完工,快速回收。

 

求快求效率,本來無可厚非,但有些事情欲速則不達,急不得也。一萬小時法則,就在說明,天下沒有白來的成功。否則就像暴發戶一樣,一瞬間夢想成真,卻往往樓起樓榻,撐不了多久。任何目標,都得一步一步走,只有方法,沒有捷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諸葛亮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16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